全国“新时代好少年”朱晴雨:白姜田边的少年
出生于农村家庭的朱晴雨,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。家中世代以种植白姜为生,作为一名小姜农,她从小热爱劳动、勤学善思,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着父母种姜,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和幸福。
朱晴雨和家人一起,为白姜铺塑料膜。 通讯员 赵 睿 摄
劳动小能手:
“从小就心疼父母,总是抢活干”
霜降后,秋意浓。
不远处,群山如黛,近水如烟。池塘边,一块郁郁葱葱姜田,姜苗散发出特有清香。
“这是今年我家留的‘种姜’,过一阵子拔出姜田,再下姜阁保存过冬。正所谓‘深挖起陇,切芽播种,搭棚遮荫,收获手拨,姜阁储种,炉火催芽’。”朱晴雨笑着介绍。
纯朴的笑容,专注的眼神,眼前的小姑娘说起白姜头头是道,俨然是位种姜“小专家”。
在新华村,家家有姜田,户户种白姜。朱晴雨家世代种姜,从小她爱往姜田跑,常常跟在大人后面,就像“小尾巴”一样,和大人一起催姜芽、挖姜田、踩姜垄……
人小心不小,幼小的她天天盼望早点长大,为父母分担种姜重担。
白姜不好“伺候”,父母常年在姜田里劳作。一到种姜忙的季节,妈妈许红丽经常凌晨四五点起床,一直要忙碌到深夜。
“这个孩子从小就心疼父母,家里家外的活儿她总是抢着干。”许红丽说。
一到抢收玉米的日子,小晴雨早早全副武装,穿上长裤、套上护袖、戴上口罩,像一个战士一样,随着父母去地田掰玉米。
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,植株要比小晴雨高出一大截。钻进地里就被四面环住,遮得密不透风。小晴雨左右开弓,手脚麻利,一拉一拽,筐里很快满满当当。
“又热又闷又累!但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辛苦。”朱晴雨回忆说。
如果不去地里干活,小晴雨留守在家,她总是力所能及地干家务。摘菜、做饭、洗衣服,这些小活对她来说,都是小菜一碟。
“爱劳动,爱琢磨,爱看书。”爸爸朱胜旺说。上学识字后,朱晴雨打开了一片天地。她经常上网查资料,翻阅种植书籍,像块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知识。
当地流传着一句农谚:“好三年,坏三年,不好不坏又三年。”姜农最怕姜瘟病,因为一旦发病,轻则减产,重则绝收。
如何防止姜瘟病?这也是朱晴雨的“心病”。她常常趴在姜田里记数据,泡在书里找答案,研究预防治疗办法等,希望能助父母一臂之力。
“目前这个病还很难治,现在用姜麦轮作来预防。”朱晴雨介绍。
朱晴雨在姜田边观察“种姜”。 记者 张 岳 摄
种姜小专家:
“每一次播种都踩在点上”
朱晴雨有个随身携带的神秘宝贝,时不时拿出来在上面写写画画。
翻开朱晴雨的笔记本,里面是各种颜色的笔记和各种场景的照片。从会写字开始,朱晴雨就用这个本子做白姜记录,一笔一画抄写白姜的种植、生长、施肥、收获等情况。
就这样,小小年纪的她积累了很多白姜知识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学得知识越多,小脑袋里的问号就越多,她悄咪咪地打起了自家姜田的“主意”。
“爸爸,你看这是我监测的气温折线图,今年之十八九会有‘回南天’,姜种要提前几天‘出阁’,早点下田。”2021年,谷雨时节前夕,朱晴雨一脸严肃地提出建议,指导爸爸妈妈种姜。
看着女儿手中厚厚一沓的“研究资料”,爸爸心里有点犯嘀咕。“说实话当时有点半信半疑,但为了不打击她的积极性,我们就照她说的话去做了。”爸爸朱胜望回忆说。
别的姜田没有一点动静,朱家却早早地忙碌起来了。村子里老姜农们,对此不屑一顾。小娃娃的话也能信?种姜这么多年还能不如一个小丫头?
令人惊喜的是,很快出现“回南天”现象,气温迅速回升,空气湿度接近饱和,地面滋滋地往外“冒水珠”。5月上旬,朱晴雨家亩均姜种出芽率提升了10%,比村里大部分姜田出芽率高出一大截。
国庆节期间,朱晴雨家的4亩姜田产出白姜1.1万斤,亩均增收约4000元。
“科学种田越来越‘甜’,要让每一次播种都踩在点上。”朱晴雨道出心得。为了更精准地把握温度和湿度的变化,摸清白姜种植的关键点位,她还申请加入学校气象兴趣小组。
那段时间,她像个小陀螺似的,在校内气象站、铜陵市气象台之间来回转。实地测量,收集记录,制作统计月报表、曲线图和折线图……
朱晴雨据此撰写成《探究当地“回南天”现象产生条件气象科技实践活动报告》,获得第九届安徽省中小学生气象科普竞赛中学组一等奖。
得奖后,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,朱晴雨将“回南天”的种姜提产技术制作成课件、明白纸、手抄报,送到田间地头和姜农手中。
有一次,在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农技培训会,推广科学化白姜种植技术,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姜小专家,为提高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铜陵白姜的产量做出了一份贡献。
助人“小雷锋”:
“让我们一起照顾姐姐”
朱晴雨第一次坐上高铁,来到长沙参加全国“新时代好少年”先进事迹发布仪式。
“这是我离家最久的一次外出,每天晚上我和姐姐都要视频通话一个多小时,有着说不完的悄悄话。”一说起姐姐,朱晴雨脸上就浮起甜美的笑容。
朱晴雨所说的姐姐,其实是她的同学姚贵娟。
2009年,姚贵娟的父亲因车祸去世,母亲离家出走,爷爷成了襁褓中小贵娟的唯一依靠。2012年,姚贵娟和朱晴雨一起上幼儿园,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。
有些缘分是命中注定的。“哪怕只有一块糖,小晴雨都要留一半给小贵娟吃。”妈妈许红丽回忆说。
到镇上读小学后,许红丽在学校旁租房陪读,小贵娟则每天由爷爷接送在村小读书。
当年8月底,孤苦无助的姚爷爷找到了许红丽,请求她代为照顾姚贵娟。
面对80多岁掩面抽泣的姚爷爷,许红丽陷入了沉思。“妈妈,你把姐姐接过来吧,让我们一起照顾她。”小晴雨央求着。
第二天清早,许红丽夫妇腾出一间房,不仅将姚贵娟接回了家,还把姚爷爷也接了过来。就这样,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家庭,因为一份善念走到一起,组成了特殊的“五口之家”。
“姐姐性格特别内向,刚搬过来的时候每天晚上睡不着,一双眼睛红红的像受惊小白兔,看着让人特别心疼。”朱晴雨说。
虽然年纪小,朱晴雨却十分懂事贴心,有新衣总是让姐姐先穿,有美食总让姐姐先吃,有什么话先跟姐姐说……在全家人的关心关怀下,小贵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,笑容在脸上也多了起来。
“我们一起努力学习、茁壮成长,是一辈子的好姐妹。”朱晴雨说。2020年12月,朱晴雨一家入选“全国最美家庭”,在当地传为佳话,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。(记者 张 岳)
敬请关注“安徽文明网”微信公众号